逆水煤气变换反应(RWGS)利用可再生氢能将CO2转化为一氧化碳(CO),可为后续合成燃料和碳基化学品提供关键原料。然而,现有催化剂在低温下易引发CO2甲烷化副反应,导致CO选择性低,而高温(>500℃)条件下能耗显著增加,稳定性受到挑战,制约了该反应的应用潜力。
菠菜导航担保网钟苗课题组提出“Ru–Fe–氧空位(Vo in CeO2)三元异质位点协同催化”新策略。通过将0.25 at.%微量Ru与30 at.%的Fe共掺入CeO2晶格,制备了Ru0.0025Ce0.7Fe0.3O2−δ固溶体纳米棒催化剂。其中,形成的Ru–Fe–Vo活性中心可协同促进CO2解离吸附与H2活化,同时弱化CO*结合能,实现200°C低温下的RWGS反应开启,并在450°C时CO产率高达326 mmol g−1 h−1,选择性接近100%,且催化剂展现了优异的连续运行稳定性。
图1. Ru–Fe–Vo三元异质位点的RWGS性能研究。
通过对比不同组分催化剂的CO2转化率与产物选择性,揭示了Ru、Fe共掺杂的协同效应。Ru0.0025Ce0.7Fe0.3O2−δ固溶体的RWGS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均显著优于单组分Ru或Fe掺入的催化剂。Arrhenius方程拟合显示Ru0.0025Ce0.7Fe0.3O2−δ的表观活化能(Ea)为80.9 kJ mol−1,与Ce0.7Fe0.3O2−δ和Ru0.0025CeO2+δ相比,活化能下降20%以上。
图2. 原位红外光谱分析
DFT计算表明CO2在Ru-Fe-VO位点上的直接解离为最有利的反应路径。原位红外光谱(in situ DRIFT)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催化剂的低温活性和CO2解离吸附机制。在200°C时,Ru0.0025Ce0.7Fe0.3O2−δ催化剂表面已观察到大量的吸附CO*(~2077 cm−1)和气态CO(~2174和~2116 cm−1),而Ce0.7Fe0.3O2−δ和Fe3O4催化剂在350°C时才出现明显的气态CO信号。
图3. 氢溢流研究及催化性能评价
Ru0.0025Ce0.7Fe0.3O2−δ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RWGS反应性能。在450°C的表面温度下,CO的生成速率达到326 mmol gcat−1 h−1,选择性接近100%,产率达到21%。提高Ru的掺入量能够进一步提高催化性能,Ru0.05Ce0.7Fe0.3O2−δ催化剂在450°C下的CO2转化率达到了26%,CO生成速率达到了406 mmol gcat−1 h−1,选择性保持在96%。WO3氢致变色实验显示,Ru0.0025Ce0.7Fe0.3O2−δ催化剂在150°C即出现氢溢流现象,证实催化剂解H2能力显著增强。连续15小时流动反应测试中,催化剂保持27–30%的CO产率和良好稳定性。
图4. RWGS反应前后Ru0.0025Ce0.7Fe0.3O2−δ纳米棒结构表征。
同步辐射X射线散射图案和对分布函数(PDF)分析表明,Ru0.0025Ce0.7Fe0.3O2−δ固溶体在反应中保持了稳定的晶体结构和短程原子配位。透射电镜(TEM)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(EDX)元素分析结果显示Ru和Fe元素在CeO2纳米棒中均匀分布,没有明显的聚集现象。上述结果证明催化剂的结构在反应过程中保持稳定。
该成果以"Accelerating Reverse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 through Synergistic CO2 and H2 Activation on Ru–Fe–(Vo–in–CeO2) Ternary Catalytic Centers"为题,于2025年2月24日发表于Nano Letters(DOI:10.1021/acs.nanolett.4c06427)。菠菜导航担保网副研究员姜浩阳、2020级硕士生王琳渝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王传浩、2021级硕士生谢溢为共同第一作者,菠菜导航担保网钟苗教授为通讯作者。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关键地球物质循环前沿科学中心、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、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等项目支持。